名次 | 科研单位 | 总篇数 | 他发数 | 作者 | 期刊名称 | 期数 | 文章标题 |
1 | 中国政法大学 | 18 | 12 | 顾永忠 | 中国法学 | 2 |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辩护突出问题研究 |
覃冠文 | 政治与法律 | 1 | 亲属免证:究竟是谁的权利——以亲属免证特权权属为基点的展开 | ||||
吴宏耀 | 现代法学 | 1 | 现行犯:一个亟待解释的法律概念 | ||||
方 娟 | 政法论坛 | 2 | 刑事案件律师庭外造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| ||||
王贞会 | 政法论坛 | 2 | 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评估量化模型的原理与建构 | ||||
谢 澍 | 环球法律评论 | 2 | 刑事法律援助之社会向度——从“政府主导”转向“政府扶持” | ||||
强 卉 | 法律科学 | 3 | 刑事证人证言的可信性问题研究——以美国证据法中的证人弹劾制度为视角 | ||||
吴洪淇 | 法学家 | 3 | 非法言词证据的解释:利益格局与语词之争 | ||||
张保生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审判中心与控辩平等 | ||||
卞建林 | 法学 | 4 | 启动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困境与出路 | ||||
吴洪淇 | 法学评论 | 5 | 证据法的理性传统与理论维度——威廉·特文宁的证据理论解读 | ||||
施鹏鹏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诱惑侦查及其合法性认定——法国模式与借鉴意义 | ||||
吴洪淇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证据排除抑或证据把关: 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证研究 | ||||
元 轶 | 政法论坛 | 6 | 法官心证与精神病鉴定及强制医疗关系论 | ||||
陈光中 | 比较法研究 | 6 | 深化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重点问题探讨 | ||||
施鹏鹏 | 政法论坛 | 6 | 法定证据制度辨误——兼及刑事证明力规则的乌托邦 | ||||
陈光中 | 法学 | 8 |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| ||||
顾永忠 | 法学 | 9 | “疑罪从无”判决的再审 | ||||
2 |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| 12 | 11 | 李奋飞 | 中国法学 | 1 | 舆论场内的司法自洽性研究:以李昌奎案的模拟实验分析为介质 |
陈卫东 | 中国法学 | 2 |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| ||||
程 雷 | 中国法学 | 3 |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施问题的解释论分析 | ||||
魏晓娜 | 法学研究 | 4 |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:中国语境下的关键词展开 | ||||
李奋飞 | 比较法研究 | 1 | 刑事误判治理中的社会参与——以美国无辜者计划为范例 | ||||
李奋飞 | 中外法学 | 3 | 从“顺承模式”到“层控模式”——“以审判为中心”的诉讼制度改革评析 | ||||
陈卫东 | 法学家 | 4 | 以审判为中心: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点 | ||||
李奋飞 | 法商研究 | 5 |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持续发展因子探析 | ||||
刘计划 | 政法论坛 | 6 | 刑事诉讼法总则检讨——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分析 | ||||
刘品新 | 法学研究 | 6 |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 | ||||
周 新 | 政治与法律 | 7 | 刑事电子搜查程序规范之研究 | ||||
陈卫东 | 法学 | 12 | “以审判为中心”与审前程序改革 | ||||
3 | 四川大学法学院 | 11 | 11 | 左卫民 | 中国法学 | 1 | “印证”证明模式反思与重塑:基于中国刑事错案的反思 |
左卫民 | 法学研究 | 3 | 审判委员会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 | ||||
郭 松 | 政法论坛 | 1 | 刑事诉讼地方性试点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| ||||
左卫民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健全分工负责、互相配合、互相制约原则的思考 | ||||
左卫民 | 法学评论 | 3 | 省统管法院人财物:剖析与前瞻 | ||||
万 毅 | 政法论坛 | 5 | 刑事诉讼法上的“权力”概念:反思与重构——以分析实证法学为中心 | ||||
左卫民 | 清华法学 | 5 | 对抗式刑事审判:谱系与启示——读兰博约教授的《对抗式刑事审判的起源》 | ||||
郭 松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审判管理进一步改革的制度资源与制度推进——基于既往实践与运行场域的分析 | ||||
左卫民 | 法学 | 6 | 审判如何成为中心:误区与正道 | ||||
左卫民 | 现代法学 | 6 | 检察院内部权力结构转型:问题与方向 | ||||
龙宗智 | 法学 | 11 | 寻求有效取证与保证权利的平衡——评“两高一部”电子数据证据规定 | ||||
4 | 西南政法大学 | 9 | 8 | 陈如超 | 法学研究 | 1 | 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逻辑 |
李昌盛 | 法学研究 | 2 | 积极抗辩事由的证明责任:误解与澄清 | ||||
王景龙 | 法律科学 | 1 | 中国语境下的自白任意性规则 | ||||
艾 明 | 法律科学 | 2 | 犯意引诱型侦查的认定与证明:实务观察与理论反思 | ||||
高一飞 | 中外法学 | 2 |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与司法关系 | ||||
孙长永 | 现代法学 | 3 | 保障与限制:对质询问权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及其启示 | ||||
张吉喜 | 比较法研究 | 3 | 论脆弱证人作证制度 | ||||
向 燕 | 比较法研究 | 6 | 论口供补强规则的展开及适用 | ||||
艾 明 | 政治与法律 | 8 | 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、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正当性反思——以刑事程序权利保障为视角 | ||||
4 | 北京大学法学院 | 9 | 8 | 杜 磊 | 中国法学 | 1 | 论检察指令权的实体规制 |
孔令勇 | 环球法律评论 | 1 | 供述自愿性审查判断模式实证研究——兼论非法供述排除难的成因与解决进路 | ||||
汪建成 | 政法论坛 | 1 | 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论纲 | ||||
陈永生 | 比较法研究 | 2 | 法官、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限度 | ||||
宋维彬 | 现代法学 | 2 | 论刑事诉讼中勘验、检查笔录的证据能力 | ||||
蔡元培 | 法律科学 | 3 | 论印证与心证之融合——印证模式的漏洞及其弥补 | ||||
陈瑞华 | 政法论坛 | 4 | 法院改革的中国经验 | ||||
陈瑞华 | 中外法学 | 4 | 新间接审理主义——“庭审中心主义改革”的主要障碍 | ||||
陈瑞华 | 法学 | 7 | 论刑事辩护的理论分类 | ||||
6 |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| 5 | 5 | 何 挺 | 中国法学 | 4 | 刑事司法实证研究:以数据及其运用为中心的探讨 |
樊崇义 | 中外法学 | 2 | 刑事证据规则立法建议报告 | ||||
刘广三 | 法学 | 2 | 我国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的反思与重构 | ||||
何 挺 | 法商研究 | 1 | 解决刑事纠纷的双重方案:基于模型建构的分析 | ||||
程绍燕 | 政法论坛 | 4 | 我国减刑、假释听证制度研究 | ||||
7 | 华东政法大学 | 4 | 4 | 石莹莹 | 政法论坛 | 1 | 构筑“以审判为中心”诉讼制度诸要件的思考 |
张 栋 | 法律科学 | 2 | 我国刑事诉讼中“以审判为中心”的基本理念 | ||||
陈邦达 | 法律科学 | 6 |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实证研究 | ||||
王强之 | 政治与法律 | 9 | 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庭外制度保障 | ||||
8 | 山东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周长军 | 法学家 | 3 | 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的法官问责——兼评《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》 |
周长军 | 法学 | 3 | 撤回公诉的理论阐释与制度重构——基于实证调研的展开 | ||||
周长军 | 政治与法律 | 7 |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与犯罪构成体系的修正 | ||||
8 |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| 3 |
| 孙 远 | 法学研究 | 6 | 全案移送背景下控方卷宗笔录在审判阶段的使用 |
孙 远 | 政法论坛 | 2 | 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之实质解释论纲 | ||||
孙 远 | 政治与法律 | 6 |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之立法论批判 | ||||
8 |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| 3 | 3 | 姚 莉 | 法学评论 | 1 | 未成年人司法模式转型下的制度变革与措施优化 |
胡德葳 | 法律科学 | 6 | 论我国刑事司法职权配置下侦查权的定位——以“刑事错案”问题为出发点 | ||||
郭倍倍 | 法学 | 8 |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路 | ||||
11 |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纵 博 | 法商研究 | 6 | 以威胁、引诱、欺骗方法获取口供的排除标准探究 |
纵 博 | 环球法律评论 | 6 | 公共场所监控视频的刑事证据能力问题 | ||||
11 |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裴 炜 | 比较法研究 | 4 | 犯罪侦查中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信息披露义务——以比例原则为指导 |
岳悍惟 | 比较法研究 | 1 | 反对自我归罪权的英美法溯源与法理分析——兼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完善 | ||||
11 |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谢小剑 | 现代法学 | 4 | 论我国刑事拘留的紧急性要件 |
谢小剑 | 法学家 | 2 |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效研究 | ||||
11 |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| 2 | 2 | 林喜芬 | 法学家 | 6 | 论中国羁押审查制度改革的四重逻辑 |
林喜芬 | 中国法学 | 6 | 中国减刑程序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| ||||
11 | 西北政法大学 | 2 | 1 | 裴苍龄 | 环球法律评论 | 1 | 再论物证 |
宋志军 | 法律科学 | 5 | 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社会支持体系 | ||||
11 |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杨继文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印证证明的理性构建——从刑事错案治理论争出发 |
熊谋林 | 中外法学 | 1 | 两种刑事司法错误的危害相当性: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考察 | ||||
11 |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| 2 | 2 | 胡 铭 | 法学家 | 4 | 审判中心、庭审实质化与刑事司法改革——基于庭审实录和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|
胡 铭 | 法学 | 8 | 对抗式诉讼与刑事庭审实质化 | ||||
11 |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封利强 | 中国法学 | 6 | 我国刑事证据推理模式的转型:从日常思维到精密论证 |
楼伯坤 | 中国法学 | 2 | APEC成员合作反腐司法一体化机制构建 | ||||
11 |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张小玲 | 政法论坛 | 3 | 审判中心背景下审前侦诉关系之重塑 |
李玉华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论独立统一涉案财物管理中心的建立 | ||||
11 |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| 2 | 2 | 熊秋红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刑事庭审实质化与审判方式改革 |
熊秋红 | 法学 | 10 | 认罪认罚从宽的理论审视与制度完善 | ||||
21 | 清华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易延友 | 中国社会科学 | 1 |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范式——基于1459个刑事案例的分析 |
21 | 吉林大学法学院 | 1 |
| 闵春雷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论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 |
21 | 武汉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杨 凯 | 法学评论 | 2 | 论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刑事冤错案防范机制建构——以湖北高院六年175件刑事再审发改案件为样本的实证分析 |
21 | 南京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秦宗文 | 法学研究 | 3 | 刑事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 |
21 |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秦 策 | 法学研究 | 5 | 刑事程序比例构造方法论探析 |
21 |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赖早兴 | 现代法学 | 3 | 美国刑法中的文化辩护及其启示 |
21 |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| 1 | 1 | 刘 磊 | 比较法研究 | 6 | 米兰达规则五十周年的纪念与省思 |
21 |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 | 1 | 1 | 彭新林 | 法学 | 12 | 腐败犯罪缺席审判制度之构建 |
21 |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张泽涛 | 法学 | 11 | “以审判为中心”的内涵及其制度完善 |
21 |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郑 曦 | 比较法研究 | 4 | 英国被告人认罪制度研究 |
21 |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苏 青 | 法律科学 | 1 | 鉴定意见概念之比较与界定 |
21 |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| 1 | 1 | 詹建红 | 法学评论 | 2 | 我国法官惩戒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|
21 | 安徽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刘少军 | 政法论坛 | 1 | 论当事人和解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 |
21 | 山西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李 麒 | 政法论坛 | 5 | 法律移植与文化适应:基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践分析 |
21 | 青岛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吕泽华 | 法学家 | 1 | DNA鉴定意见的证明分析与规则创设 |
21 | 华侨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王君炜 | 法学 | 12 | 我国强制医疗诉讼救济机制之检讨 |
21 | 甘肃政法学院 | 1 | 1 | 贺小军 | 法律科学 | 4 | 重大刑事案件中精神病人处遇程序透视与重构 |
21 | 西安财经学院法学院 | 1 | 1 | 王景龙 | 环球法律评论 | 1 | 美国的自白任意性规则及借鉴 |
21 |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邓立军 | 法学评论 | 6 | 控制下交付与诱惑侦查的边界及其勘定 |
21 |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谭世贵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论刑事诉讼模式及其中国转型 |
21 |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苏敏华 | 政治与法律 | 12 |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融合与借鉴——以《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》为视角 |
21 |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| 1 | 1 | 吴啟铮 | 比较法研究 | 3 | 死因调查制度的问题与重构——以普通法系的死因裁判制度为借鉴 |
21 |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陈 虎 | 中外法学 | 2 | 律师与当事人决策权的分配——以英美法为中心的分析 |
21 | 延边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尹茂国 | 法律科学 | 5 | 裁判权让渡:一个不得已的选择——基于刑事法官职业风险化解视角的思考 |
21 |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何邦武 | 政治与法律 | 8 | 小额多笔网络电信售假和诈骗犯罪取证问题研究 |
21 |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| 1 | 1 | 康 黎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刑事自辩权探究 |
21 |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| 1 | 1 | 陈海锋 | 法学 | 2 | 错案责任追究的主体研究 |
21 |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| 1 | 1 | 韩 旭 | 法学家 | 2 | 辩护律师核实证据问题研究 |
21 | 淮阴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| 1 | 1 | 许 健 | 法学评论 | 4 | 慎微:压力型刑事司法“情法两尽”的思考 |
21 |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| 1 | 1 | 汪家宝 | 政治与法律 | 4 | 论刑事被追诉人的有效辩护权 |
21 | 武汉商学院 | 1 | 1 | 郭名宏 | 法学评论 | 1 | 论被诉人自主性辩护的价值及实现 |
21 |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| 1 | 1 | 朱孝清 | 中国法学 | 2 | 错案责任追究与豁免 |
21 | 最高人民法院 | 1 | 1 | 沈德咏 | 政法论坛 | 4 | 论严格司法 |
21 |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| 1 | 1 | 孙 皓 | 环球法律评论 | 6 | 论检察权配置的自缚性 |
21 |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 | 1 | 1 | 王昌奎 | 现代法学 | 4 | 论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 |
21 |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| 1 | 1 | 张 伟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检察委员会在案件办理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设置 |
2017-07-04 17:12
川大都是他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