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次 | 科研单位 | 总篇数 | 他发数 | 作者 | 期刊名称 | 期数 | 文章标题 |
1 | 华东政法大学 | 19 | 17 | 刘风景 | 中国法学 | 3 | 司法解释权限的界定与行使 |
马长山 | 中国法学 | 6 | 法治中国建设的“共建共享”路径与策略 | ||||
刘风景 | 法学 | 2 | 立法释义学的旨趣与构建 | ||||
王 申 | 法商研究 | 2 | 提升法官道德素质的立场与方法 | ||||
马金芳 | 政法论坛 | 3 | 通过私益的公益保护——以公益慈善立法中的公益定位为视角 | ||||
杨知文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后果取向法律解释的运用及其方法 | ||||
陈金钊 | 法商研究 | 3 | 实施法治中国战略的意蕴 | ||||
崔永东 | 现代法学 | 3 | 法官责任制的定位与规则 | ||||
宋保振 | 法律科学 | 3 | 法律解释方法的融贯运作及其规则——以最高院“指导案例32号”为切入点 | ||||
马长山 | 法学评论 | 4 | 国家“构建主义”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| ||||
王 申 | 法律科学 | 4 | 法官职业的道德义务和美德 | ||||
马长山 | 现代法学 | 5 | 互联网+时代“软法之治”的问题与对策 | ||||
陈金钊 | 清华法学 | 5 | 多元规范的思维统合——对法律至上原则的恪守 | ||||
潘 驰 | 政法论坛 | 5 | 竞渡“好望角”的法学家——读罗斯科·庞德的《法律与道德》 | ||||
陆宇峰 | 法商研究 | 5 | 策略型网络法律舆论:方式、影响及超越 | ||||
沈宏彬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成规、 规划与法律的规范性 | ||||
王 申 | 政治与法律 | 7 | 法官道德须满足司法伦理的客观需要 | ||||
马金芳 | 法商研究 | 6 | 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| ||||
王 申 | 法学 | 10 | 司法职业与法官德性伦理的建构 | ||||
2 | 中国政法大学 | 14 | 10 | 舒国滢 | 清华法学 | 1 | 德国1814年法典编纂论战与历史法学派的形成 |
舒国滢 | 中外法学 | 1 | 19世纪德国“学说汇纂”体系的形成与发展:基于欧陆近代法学知识谱系的考察 | ||||
雷 磊 | 政法论坛 | 1 | 什么是法律逻辑——乌尔里希·克卢格《法律逻辑》介评 | ||||
舒国滢 | 比较法研究 | 2 | 格奥尔格·弗里德里希·普赫塔的法学建构:理论与方法 | ||||
雷 磊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走出“约根森困境”?——法律规范的逻辑推断难题及其可能出路 | ||||
郑永流 | 清华法学 | 2 | “中国问题”及其法学辨析 | ||||
林 林 | 比较法研究 | 3 | 从比较视角看女性主义法学的出路 | ||||
刘 星 | 法学家 | 3 | 契约司法:一种可能的基层审判制度塑造 | ||||
陈景辉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4 | 忠诚于法律的职业伦理——破解法律人道德困境的基本方案 | ||||
朱明哲 | 中外法学 | 5 | 面对民族主义的自然法学——两战之间法国自然法学的衰落 | ||||
雷 磊 | 中外法学 | 5 | 为涵摄模式辩护 | ||||
李柏杨 | 环球法律评论 | 5 | 情感,不再无处安放——法律与情感研究发展综述 | ||||
柳经纬 | 政法论坛 | 6 | 标准与法律的融合 | ||||
雷 磊 | 法律科学 | 6 | 法律规范冲突的逻辑性质 | ||||
3 |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| 13 | 11 | 徐汉明 | 法学评论 | 1 | 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性与功能 |
李 栋 | 法学评论 | 1 | 十八届四中全会《决定》在中国法治历史进程中的定位 | ||||
张德淼 | 法学评论 | 1 | 法治评估的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——以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本土化建设为进路 | ||||
徐汉明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我国司法职权配置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| ||||
王虹霞 | 环球法律评论 | 3 | 司法裁判中法官利益衡量的展开——普通法系下的实践及其启示 | ||||
黎晓露 | 法商研究 | 3 | 论我国法官的角色定位 | ||||
陈柏峰 | 法商研究 | 4 | 法律经验研究的机制分析方法 | ||||
杨 洪 | 法学 | 4 | 司法论证的逻辑结构与可能——以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为例 | ||||
徐汉明 | 现代法学 | 5 | 司法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| ||||
陈柏峰 | 中外法学 | 5 | 信访制度的功能及其法治化改革 | ||||
黄 勇 | 法学评论 | 6 | “人力资本产权化”的社会期待与法理分析 | ||||
张 红 | 法学 | 9 | 社会治理转型与信访法治化改革 | ||||
王 博 | 法学 | 11 | 权利冲突化解路径的经济法律分析——兼与苏力等教授商榷 | ||||
4 |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| 10 | 10 | 方 乐 | 法学 | 3 | 审委会改革的现实基础、动力机制和程序建构——从“四五改革纲要”切入 |
公丕祥 | 法律科学 | 5 | 全球秩序重构进程中的法治中国建设 | ||||
公丕祥 | 法学 | 7 |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法治逻辑 | ||||
公丕祥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4 | 国家与区域:晚清司法改革的路线图 | ||||
季金华 | 法律科学 | 2 | 论法律对思想的影响 | ||||
刘克毅 | 法律科学 | 5 | 法律解释抑或司法造法?——论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定位 | ||||
刘 涛 | 法学家 | 5 | 法教义学危机?——系统理论的解读 | ||||
庞 正 | 法律科学 | 1 | 法律秩序的社会之维 | ||||
眭鸿明 | 法律科学 | 5 | 区域治理的“良法”建构 | ||||
郑 智 | 法学 | 5 | 中国法律信仰的认知困境及其超越 | ||||
5 | 山东大学法学院(及威海分校) | 8 | 8 | 姜 峰 | 中国法学 | 4 |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司法改革:动力与挑战 |
陈 坤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“开放结构”与法律的客观性 | ||||
郑智航 | 法学研究 | 1 | 乡村司法与国家治理——以乡村微观权力的整合为线索 | ||||
郑智航 | 比较法研究 | 3 | 比较法中功能主义进路的历史演进——一种学术史的考察 | ||||
孙光宁 | 法商研究 | 4 | 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概括方式之反思 | ||||
孙光宁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4 | 反思指导性案例的援引方式 ——以《〈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〉实施细则》为分析对象 | ||||
陈 坤 | 法学研究 | 5 | 所指确定与法律解释——一种适用于一般法律词项的指称理论 | ||||
向 力 | 法商研究 | 5 | 从鲜见参照到常规参照——基于指导性案例参照情况的实证分析 | ||||
6 | 北京大学法学院 | 7 | 7 | 侯 猛 | 法学研究 | 6 | 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 |
苏 力 | 法学家 | 1 | 大国及其疆域的政制构成 | ||||
张千帆 | 比较法研究 | 1 | 如何设计司法?法官、律师与案件数量比较研究 | ||||
苏 力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齐家: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| ||||
苏 力 | 政法论坛 | 4 | 齐家:男女有别 | ||||
张千帆 | 法学评论 | 5 | 法学汉译的原则与变通 | ||||
张千帆 | 政法论坛 | 5 | 高考压力从哪里来?——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制度根源及其改革方案 | ||||
6 |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| 7 | 7 | 喻 中 | 法商研究 | 1 | 论梁启超对权利义务理论的贡献 |
喻 中 | 现代法学 | 2 | 在比较法学的表象背后 | ||||
屈向东 | 现代法学 | 3 | 以案定编与法官员额的模型测算 | ||||
喻 中 | 法律科学 | 3 | 依法治国的文化解释 | ||||
喻 中 | 法学评论 | 3 | 法家三期论 | ||||
喻 中 | 政法论坛 | 4 |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| ||||
喻 中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讲法治的法理学家:胡适对先秦法家的理解 | ||||
8 |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| 6 | 6 | 张 龑 | 清华法学 | 1 | 何为我们看重的生活意义——家作为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|
张 龑 | 中外法学 | 2 | 软法与常态化的国家治理 | ||||
王美舒 | 政法论坛 | 3 | 关于哈特“法律规则说”的再思考——读H.L.A.哈特《法律的概念》 | ||||
冯玉军 | 中外法学 | 5 | 亚当·斯密法律思想述评——以《法理学讲义》为中心 | ||||
李 帅 | 政法论坛 | 5 | 权威与服从:对施密特理论的检视——读《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》 | ||||
彭小龙 | 法学研究 | 5 | 涉诉信访治理的正当性与法治化——1978-2015年实践探索的分析 | ||||
9 |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| 5 | 5 | 郑玉双 | 政法论坛 | 2 | 为犯罪化寻找道德根基——评范伯格的《刑法的道德界限》 |
郑玉双 | 环球法律评论 | 3 | 实现共同善的良法善治:工具主义法治观新探 | ||||
郑玉双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自我损害行为的惩罚——基于法律家长主义的辩护与实践 | ||||
郑玉双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犯罪的本质与刑罚的证成:基于共同善的重构 | ||||
郑玉双 | 法学 | 10 | 道德争议的治理难题——以法律道德主义为中心 | ||||
9 | 厦门大学法学院 | 5 | 5 | 王云清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司法裁判中的社会科学:渊源、功能与定位 |
黄金兰 | 法律科学 | 2 | 我国法律信任缺失的原因——历史、文化视角的解释 | ||||
黄金兰 | 现代法学 | 3 |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秩序功能 | ||||
徐国栋 | 法学 | 3 | 帕比尼安在其《问题集》中对地方论的运用——当巴布西奥遇上雷森 | ||||
周 赟 | 法学 | 1 | 当前审判独立不足原因之考辨——从审判独立的逻辑前提说起 | ||||
9 |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| 5 | 5 | 唐清利 | 中国社会科学 | 11 | 公权与私权共治的法律机制 |
王伦刚 | 法学家 | 2 | 从实体问责到程序之治——中国法院错案追究制运行的实证考察 | ||||
吴元元 | 法律科学 | 2 |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声誉异化及其法律规制 | ||||
吴元元 | 现代法学 | 4 | 食品安全共治中的信任断裂与制度因应 | ||||
戴治勇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多任务司法裁判与相机控制权分配 | ||||
9 | 吉林大学法学院 | 5 | 4 | 钱大军 | 法律科学 | 1 | 繁华与无序:法律体系建构的中国模式之检讨 |
朱 振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什么是分析法学的概念分析? | ||||
侯学宾 | 法商研究 | 3 | 司法批复衰落的制度竞争逻辑 | ||||
姚建宗 | 法律科学 | 4 | 中国“法治大跃进”批判 | ||||
朱 振 | 法商研究 | 6 | 妊娠女性的生育权及其行使的限度——以《婚姻法》司法解释(三)第9条为主线的分析 | ||||
13 |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| 4 | 4 | 葛洪义 | 法学 | 5 | 一步之遥:面朝共同体的我国法律职业 |
葛洪义 | 中国法学 | 4 | 作为方法论的“地方法制” | ||||
葛洪义 | 法律科学 | 5 | 多中心时代的“地方”与法治 | ||||
徐 清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科技进步、 社会治理与法治的共生共进——“科技进步、 社会治理与法治” 研讨会述评 | ||||
13 |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| 4 | 4 | 杨 力 | 中国法学 | 5 | 商业反腐的结构性治理和模式 |
黄 韬 | 法学评论 | 3 | “全国”金融市场与“地方”法院——中国金融司法的央、地关系视角 | ||||
杨 力 | 法学 | 4 | 法科院校的“洗牌式改革”何以可能 | ||||
杨 力 | 法商研究 | 5 |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法律体制改革评估 | ||||
13 | 中南大学法学院 | 4 | 4 | 谢 晖 | 政法论坛 | 1 | 论民间法结构于正式秩序的方式 |
江必新 | 现代法学 | 6 |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| ||||
谢 晖 | 法学评论 | 4 | 论作为人权的习惯权利 | ||||
谢 晖 | 现代法学 | 5 | 论法律拟制、法律虚拟与制度修辞 | ||||
13 | 中国法学会 | 4 | 4 | 强梅梅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 |
张文显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(上)—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 | ||||
张文显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3 |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(中)—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 | ||||
张文显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4 |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(下) ——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观点 | ||||
17 | 武汉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江国华 | 中国法学 | 1 | 司法规律层次论 |
江国华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司法立宪主义与中国司法改革 | ||||
周叶中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论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| ||||
17 | 西南政法大学 | 3 | 3 | 周祖成 | 法学研究 | 3 | 法治如何定量——我国法治评估量化方法评析 |
陈翠玉 | 政法论坛 | 1 | 论牟宗三对自由民主的接纳与批评 | ||||
郭 忠 | 比较法研究 | 2 | 论中国传统性善论和法治的兼容性——兼驳“人性恶是法治基础”的观点 | ||||
17 |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黄凤兰 | 比较法研究 | 1 | 美国社区听证的衰落与重振 |
马剑银 | 清华法学 | 6 | 孟德斯鸠语境中的“法”及其“精神”——重读《论法的精神》 | ||||
夏 杨 | 法学研究 | 5 | 中国法律传统的经济理性 | ||||
17 |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| 3 | 3 | 胡玉鸿 | 中国社会科学 | 5 | 人的尊严的法律属性辨析 |
瞿郑龙 | 法学评论 | 4 | 我国司法模式的历史变迁与当代重构——政治视野的考察 | ||||
瞿郑龙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当代中国的国家立法模式及其原则重塑——实证政治视野的分析 | ||||
17 | 复旦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侯 健 | 清华法学 | 5 | 法律判断过程中的反思平衡 |
孙笑侠 | 中国社会科学 | 7 | 基于规则与事实的司法哲学范畴 | ||||
孙笑侠 | 清华法学 | 6 | 论司法多元功能的逻辑关系——兼论司法功能有限主义 | ||||
17 | 中山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丁 利 | 中国社会科学 | 4 | 制度激励、博弈均衡与社会正义 |
刘 忠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话语批评 | ||||
丁建峰 | 政法论坛 | 2 | 立法语言的模糊性问题——来自语言经济分析的视角 | ||||
17 |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| 3 | 3 | 石佑启 | 法学评论 | 1 | 论立法与改革决策关系的演进与定位 |
杨解君 | 法学评论 | 4 | 论中国绿色发展的法律布局 | ||||
高 飞 | 法学研究 | 3 | 农村土地“三权分置”的法理阐释与制度意蕴 | ||||
17 | 清华大学法学院 | 3 | 2 | 高其才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当今瑶山的神判习惯法——以广西金秀六巷和田一起烧香诅咒堵路纠纷为考察对象 |
刘 猛 | 清华法学 | 3 | 汉语法学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场景 | ||||
王晨光 | 法学 | 8 | 法学教育改革现状与宏观制度设计——日韩经验教训反思与中国改革刍议 | ||||
17 |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、国际法所 | 3 | 李 林 | 法学研究 | 2 |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 | |
黄金荣 | 环球法律评论 | 2 | 法院对上下位法冲突处理规则的适用及其限度 | ||||
田 夫 | 环球法律评论 | 2 | 中国独立行使审判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| ||||
26 |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泮伟江 | 清华法学 | 1 | 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|
翟志勇 | 清华法学 | 3 | 汉语法学与现代中国的法理建构 | ||||
26 | 南开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李 晟 | 中外法学 | 5 | 儒家政制传统中的军政关系——制度与思想的语境化理解 |
王 彬 | 法商研究 | 1 | 法律论证的伦理学立场——以代孕纠纷案为中心 | ||||
26 |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彭何利 | 法学 | 10 | 中国法院的现代转型:模式选择与体系框架 |
刘仲屹 | 比较法研究 | 2 | 司法实践对我国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分析——以司法实践与立法完善的关系为视角 | ||||
26 |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| 2 | 2 | 刘爱龙 | 法学评论 | 6 | 我国区域法治绩效评估体系建构运行的特征、困境和出路 |
张丽艳 | 法学 | 1 | 区域法治协同发展的复杂系统理论论证 | ||||
30 | 南京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熊静波 | 法学评论 | 6 | 由内在态度决定的权威——对指导性案例规范性的再评估 |
30 | 四川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顾培东 | 法学研究 | 2 | 当代中国司法生态及其改善 |
30 |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杨 贝 | 清华法学 | 2 | 论判决理由与判决原因的分离——对司法虚饰论的批判 |
30 | 东南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王禄生 | 比较法研究 | 1 | 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制与机制转型研究 |
30 | 同济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刘 忠 | 中外法学 | 2 | 未完成的“平等武装”——刑辩律师非知识技艺理性的养成 |
30 | 西北政法大学 | 1 | 1 | 李 朝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法治评估的类型构造与中国应用——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 |
30 |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徐 昕 | 政法论坛 | 3 |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(2015) |
30 | 安徽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伍德志 | 法律科学 | 4 | 论人权的自我正当化及其负面后果 |
30 | 广州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李步云 | 法学 | 11 | 依宪治国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 |
30 | 河南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吴义龙 | 法学家 | 4 | “三权分置”论的法律逻辑、政策阐释及制度替代 |
30 | 云南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王启梁 | 环球法律评论 | 2 | 国家治理中的多元规范:资源与挑战 |
30 | 郑州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石茂生 | 法学 | 8 | 以审判为中心的检察权力规范化分析 |
30 |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王迎龙 | 政法论坛 | 5 | 司法责任语境下法官责任制的完善 |
30 |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黄 芬 | 法律科学 | 4 | 人格要素的财产价值与人格权关系之辨 |
30 |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丁 轶 | 法学评论 | 2 | 权利保障中的“组织失败”与“路径依赖”——对于“运动式治理”的法律社会学考察 |
30 |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伊 涛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2 | 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与儒家的写作经验 |
30 |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 | 1 | 1 | 朱 政 | 法商研究 | 4 | 基层法治的实践生成——以鄂西地区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为切入点 |
30 |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宋智敏 | 政治与法律 | 1 | 从“法律咨询者”到“法治守护者”——改革语境下政府法律顾问角色的转换 |
30 |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| 1 | 1 | 向玉乔 | 中国社会科学 | 5 | 国家治理的伦理意蕴 |
30 |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张 玲 | 法律科学 | 5 | 第三方法治评估场域及其实践逻辑 |
30 |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邓世豹 | 法学评论 | 4 | 超越司法中心主义——面向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法治人才培养 |
30 |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陈伟斌 | 政治与法律 | 3 | 地方立法评估成果应用法治化问题与对策 |
30 |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王丹丹 | 政法论坛 | 6 | 法律制度的功能及其异化——人民调解制度演变史 |
30 |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马 驰 | 环球法律评论 | 4 | 法律认识论视野中的法律渊源概念 |
30 |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| 1 | 1 | 王 霞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6 | 自我、脸面与关系:中国人的权利心理图谱 |
30 |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| 1 | 1 | 陈洪杰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司法如何民主:人民司法的历史阐释与反思 |
30 |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崔兰琴 | 政法论坛 | 5 | 分离与牵制:民初县执法科的功能分析——以浙江为例 |
30 |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| 1 | 1 | 孙国东 | 清华法学 | 3 | “道德—历史主义”的困境——评许章润《汉语法学论纲》 |
30 |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张 浩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法治的另一种可能性 |
30 |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| 1 | 1 | 刘 涛 | 法商研究 | 1 | 中国法律信仰的传统根基与建构路径 |
30 |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| 1 | 1 | 吴玉章 | 政法论坛 | 6 | 志书中的法律建设——以部分省级志书为考察对象 |
30 |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| 1 | 1 | 张鸣起 | 中国法学 | 4 | 论一体建设法治社会 |
30 | 东莞理工学院 | 1 | 1 | 强昌文 | 法学 | 1 | 公共性:理解软法之关键 |
30 | 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 | 1 | 1 | 周建达 | 法律科学 | 3 | 道义救助危机的过程叙事、实践反思及制度重构——基于延伸个案的分析进路 |
30 |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| 1 | 1 | 张恒山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1 |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|
30 |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| 1 | 1 | 张曙光 | 清华法学 | 3 | 会通中西、融冶古今的有益尝试——读许章润教授《汉语法学论纲》 |
30 |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| 1 | 1 | 程 乐 | 政法论坛 | 1 | 法律语言教育与理论研究 |
30 |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| 1 | 1 | 汪永涛 | 法制与社会发展 | 5 | 诱导型调解:法院调解的一个解释框架 |
30 |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 | 1 | 1 | 林 峰 | 中外法学 | 5 | “一国两制”下香港“外籍法官”的角色演变 |
30 | 澳门理工学院博彩教学暨研究中心 | 1 | 1 | 王长斌 | 比较法研究 | 5 | 德州扑克是赌博吗?一个比较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考察 |